星期四, 20 3 月, 2025
More
    Home主題專欄教育觀點不只頭好壯壯,康橋透過體育課程培養非認知能力

    不只頭好壯壯,康橋透過體育課程培養非認知能力

    非認知能力(non-cognitive skills)指學科知識之外的綜合素養,如動機,自律,自信與解決問題、自我覺察等。研究顯示,這些能力對個人成長與未來發展的影響程度往往超過學業成績表現。在「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社會菁英」的願景下,康橋國際學校積極透過體育課程與戶外教育活動,發展學生的非認知能力,讓孩子們在挑戰中成長,拓展自我格局。

    康橋長期推動的體育課程,學生每週除了兩節體育課外,還須接受兩節游泳課。

    不只要會,養成助益未來本領

    一名就讀國內某國立大學的康橋畢業生曾分享,自己在非體育專項的情況下,長泳能力竟在大學校內名列前茅。這項優勢來自於康橋長期推動的體育課程規劃——學生每週除了兩節體育課,還須接受兩節游泳課。這項課程設計,源自董事長李萬吉「健全體魄有助於學習與成長」的教育理念,尤其臺灣四面環海,也有許多河川湖泊可戲水,讓學生熟悉水性、學習游泳技巧,不僅能強身健體,更是提升自我保護能力的重要方式。

    除了在標準泳池內進行訓練,康橋也要求學生嘗試「著衣游泳」,並利用開放水域實地操練,讓孩子們體驗「下水踩不到地」與「水流變化不定」的自然環境,適應不同的水域挑戰,以提升應變能力。

    學校從小學開始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游泳技能,到中學階段進階至野外水域生存訓練,更與專業急救單位合作教授水上救援課程,透過真實場域模擬潛在風險,讓學生逐步建立自我保護與協助他人的能力。「我們希望體育不僅是教育的一部分,更能成為影響學生未來的能力,」秀岡校區中學部副校長卓意翔表示。

    左起為康橋國際學校秀岡校區校長徐文淞、中學部副校長卓意翔、學務處主任鄭仕飛。

    不但健身,拓展適應舒適圈

    康橋透過游泳課程和探索課程,及六年級「圓夢雪山」、八年級「圓夢合歡群峰」、九年級「圓夢日月潭」與十年級「壯遊台灣,單車環臺」等「築夢康橋」菁英活動,讓外界常有「康橋極重視體育」的印象,但這些戶外實踐不僅鍛鍊體能,更讓學生在身心挑戰中,學會適應不同環境,提升面對未知的自信與抗壓力。

    學務處鄭仕飛主任觀察,在少子化與過度保護的背景下,許多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弱,但在多次參與戶外活動後,學生從一開始挑食、介意環境,到最後能適應各種情境、能露天席地而坐享受便當,展現出顯著的成長。相較之下,因新冠疫情中斷戶外訓練的學生,則較難快速融入陌生場域。「與其脫離舒適圈,不如幫孩子逐步擴大舒適圈,」鄭主任強調,這樣的歷程才是教育真正的價值。

    為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完成「築夢康橋」的各項挑戰,校方特別在行前規劃、體能與技巧訓練上做足準備,若有孩子體能較弱,則利用課餘時間安排強化訓練。卓意翔副校長指出,學校經常強調課業補救,卻忽略了體能鍛鍊同樣需要補強。「體能課程比學科課程更能鍛鍊抗壓與受挫能力,」鄭仕飛主任補充,當學生克服挑戰後,所獲得的自信,將成為迎接未來挑戰的強大基礎。

    不怕改變,革命情感成就好友情

    體育課是理想的群己關係學習場域,體能優秀的孩子能從中獲得自信,也能幫助他人;體能相對不足的學生則藉由與同儕合作學到謙虛和堅持,並從突破障礙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。「場上除了有競爭,也要有合作。」卓意翔副校長表示,學生學習的不只是體育技能,更是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角色,學會支持與被支持。

    此外,康橋秀岡校區實施類似哈利波特霍格華茲學院的「家族制」,所有師生分屬於東西南北四大家族,因此校慶運動競賽中,學生們是以家族隊伍參與比賽,無論是籃球、排球、足球,或是大隊接力,團隊成員皆由七至九年級或十至十二年級混合組成,讓不同年級的學生一起協作,彼此包容並學習差異性溝通,建立共學與包容的態度。

    學校也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自身條件下,挑戰並達到最好的表現,即便因先天因素無法完成所有項目,也能在各種活動的團隊合作中發揮所長。這些共同努力與突破自我的過程,使康橋校友在畢業多年後仍與同窗保持深厚的情誼,因為在這些活動中,他們不僅鍛鍊了體魄,更建立無可取代的革命情誼與人生價值。

    體育教育自古以來即為「全人教育」的一環,從古代六藝中的「射」與「御」,或傳統「德智體群美」五育觀點,都強調體能的重要性。在康橋,重視體育不僅是「頭好壯壯」,更能開發學生的非認知能力,在每一次挑戰與鍛鍊中培養堅定的毅力和不怕改變的自信。當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與強大的內在力量,他們將能夠從容應對未來的每一場挑戰。

    本文章轉載於 親子天下Premium 報導

    Advertisingspot_img

    Most popular 焦點話題

    Featured news 精選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