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從青山校區起步,一路直升至秀岡,孫若齊用十五年在康橋的時間,沉穩地劃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成長軌跡。2023年,他首次入選U21國手,代表台灣參加亞洲輕艇水球錦標賽並拿下冠軍;2024年,再次入選U21國家代表隊,前進世界錦標賽。2025年,他申請上美國University of Virginia,計畫進入該校頂尖商學院,朝精算師方向發展。這不是一條熱門的升學路,卻是若齊用熱情與紀律親手開拓出的理想航道。
初識輕艇,是在小學五年級那年。當大多數孩子熱衷籃球、足球時,他選擇了這項少見的水上運動。國中加入校隊的正式訓練後,若齊才真正愛上這項團隊運作的魅力,也在勝負之間找到對競技的熱情。升上高中,他成為輕艇隊長,帶領隊伍經歷疫情的斷練與重建,終於在畢業前的全國青年盃奪回冠軍,為六年的努力畫下圓滿句點。

「那場比賽的意義,比我們在亞洲奪冠還深。」他回憶道,那是一場從低谷爬升的勝利,是學長退場後他們這一屆自己扛起責任的轉捩點。
領隊過程中,若齊格外重視溝通。從臨場喊話到賽後討論,他帶著隊員一起回看影片、交換觀察與想法。「要敢說,才有真正的團隊。」他不只看重技巧,更在意彼此之間是否有對齊的心。對若齊而言,態度遠比成績來得重要。「我最不能接受的是輸了球,還能笑得很開心,那代表你根本沒有投入。」

面對訓練與課業的雙重壓力,若齊選擇主動調整自己的節奏。從九年級起,他開始住宿,節省通勤時間,也讓作息更貼近隊友。住宿生活為他創造了更穩定的讀書與睡眠條件,也讓團隊情感在日常中逐漸醞釀。他的成績從未因運動而中斷,自律成為日常節奏的一部分,也讓父母安心支持他的選擇。
談到升學選擇,若齊沒有急於跟隨熱門志願,而是從自身興趣出發,規劃未來職涯。他在十一年級確立方向後,開始修讀多門與數學與商學相關的AP課程,也參與陽明交大開設的線上人才培育課程,逐步累積經驗與背景。精算這條路結合邏輯與應用,也承接家中長輩的職涯啟發,是他思考再三後所選擇的專業路線。

他不諱言自己的大量投入來自明確目標與對興趣的熱情。「高中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最自由的時候。」他提醒學弟妹,先釐清自己投入的動機,是熱情還是未來職涯,兩者若能交集固然最好,但不論哪一種,都值得在這段階段好好投入。他相信,只要能負責任地規劃,就有能力爭取學習與興趣之間的平衡。
「我最值得肯定的,是在參與這麼多活動的同時,課業也沒落後。」這句話樸實卻有力,是他對自己高中三年的總結,也展現出康橋學生面對多元挑戰時的自我定位與節奏掌握。
在康橋,教育的終點不只在成績,而在於學生是否能找到熱愛、養成思考,並走出自己的方向。孫若齊的故事不是傳統定義下的「菁英」典範,卻是現代教育最真實的回應。他以專注與堅持,在年少的水面上划開出一道穩定而深刻的航道。相信未來的他,仍會延續這份踏實與熱愛,在所選的方向中,持續發光發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