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對林柏宇而言,關於未來的藍圖,似乎從很早就有了雛形。從私立小學畢業後,他很清楚自己不喜歡傳統的單一型態教育方式,來到康橋後,他發現這裡比想像中的更自由。柏宇特別解釋「不是那種管教上的自由,而是師生關係和對學習選擇的自由。」八年級那年,受到學校老師的啟發,他第一次真正認識到法律這門學問的輪廓,自此開啟了他對法政領域的興趣。與多數同齡孩子相比,他的學習目標確實來得早也更明確,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缺少對其他領域的好奇與實驗。

柏宇在秀岡校區中學部的六年學習歷程,是一條不斷驗證與篩選的路。他曾經挑戰自然科展,也將研究成果一路送進國展;甚至在十年級時還給自己最後一次機會,投入物理競賽,只為確定自己是否真的適合往理科發展。事實證明,他最終回到最初吸引他的法政領域。他形容自己的學習就像是一座山,雖然山頂寫著「法律」,但山腳下卻是由多樣的嘗試與經驗所奠基而成。
這看似不尋常的計畫,放在柏宇身上卻絲毫不意外,甚至有點理所當然。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喜好,了解自己想要關注的事物,且願意積極去嘗試追求目標。他提到,自己的 Youtube 演算法充滿法律、歷史與經濟的影片,偶爾也會夾雜些動漫,「我不是政治狂熱者,也沒有固定的政治傾向,但這些主題就是會不自覺吸引我。」同學們甚至理所當然地認為他未來一定會投入這個領域。

這一路的探索,讓柏宇在高二開始有更成熟的體悟,他認為「法律其實更像是一種工具,值得思考的是要拿它來輔助什麼領域的議題。」因此他不只鎖定法律,也在高中時期嘗試了教育、心理等題材,寫下了兩篇小論文,其中一篇關於心理學,甚至還得到獎項肯定。在學校同儕中,他是積極探索不同社會議題與現象的人,這種動能也來自於康橋豐富的資源和師長的引導。柏宇提到「學校不是只把活動資訊貼在布告欄上,而是會主動詢問你要不要去試看看?」
選填大學時,他本打算以台大法律系為最終目標,但因國文級分之差錯失門檻,轉而進入台大政治系國際關係組。對他來說,這不是退而求其次,而是一種經過分析後做出更有彈性的開展。他認為台大的課程資源豐富,自由選課制度也讓他可以將政治與法律同時修習,未來依然朝國際法或商法領域發展。他甚至在暑假就已經排定要先修台大的線上法律課程,為未來打底,並計畫在大二之後視情況雙主修或輔系。

談到學習的方法與心態,柏宇說自己並非全然自律,「我也會玩手機,有時一玩就好幾小時,但我知道我要往哪裡走,也明白這條路不容易。」因此,他在住宿生活中刻意離開舒適的寢室,到公共自習空間找競爭感,讓自己保持在準備狀態。
他也分享了一個對學弟妹很實用的心得:不要只照單全收老師的筆記。「直接讀老師整理好的筆記,看似輕鬆,其實容易抓不到脈絡。」他說,反而會利用老師的筆記當材料,自己再補充、再畫出流程圖或備註,變成一份有自己脈絡的筆記。這樣下次複習時,就能立刻回想起推理過程,而不是只看到一堆答案。

此外,柏宇認為要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的學習方式,而且不同科目會不一樣。面對學弟妹,他強調:「最重要的是要去嘗試,不只是嘗試不同領域,還包括去嘗試各種督促自己讀書的方法,早一點知道什麼適合你,最後要衝刺時才能用對方法。」
這樣的態度,讓他既能早早聚焦在法政方向,也不忘寬廣地探索更多選項;就像他說的,或許最後站上山頂的是法律,但那基底卻由許多不同領域的養分堆疊而成。對林柏宇而言,這段不尋常卻又理所當然的選擇,正是他對自我理解與未來藍圖最真實的詮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