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八年級從澳洲返台,李隆翔選擇就讀康橋。儘管身處新環境,他很快在熟悉的教學氛圍中適應。他說,康橋開放的課程設計與鼓勵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,與他在布里斯本的就學經驗相近,讓他順利接軌,也更自在地探索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向。
化學對隆翔而言,是一門能串連多種應用的基礎科學。他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參與科學研究,高中之後進一步將這份興趣轉化為更有系統的探索。十一年級時,他在台灣國際科展中以化學專題獲得三等獎,並因此入選盧森堡國際科學博覽會的台灣代表。對他而言,參加科展不只是為了比賽,而是希望將研究成果分享給教授與同儕,也透過對話學習不同觀點。他特別欣賞化學的跨領域特性,能與醫學、材料、環境等領域相互連結,「幾乎所有科學都與化學有關」,這也是他選擇申請美國大學時,專注於化學與化工相關科系的原因。

除了實驗室裡的研究,隆翔也在音樂與運動中養成持續投入的習慣。拉中提琴是他紓解壓力的重要方式,即使課業繁重,他仍會每天抽空練習,那怕只有短短十分鐘。高三時,他隨校內管弦樂團登上國家音樂廳,與其他學校進行聯合演出。這段經驗讓他深刻體會到音樂所具備的連結力量。他說,雖然未來就讀的是化學工程,但音樂仍會是他與人建立關係的橋樑,也是一種情感表達的方式,無論在哪個階段都能持續陪伴他前行。
而在擊劍場上,他則學會適時鬆開自己。十年級那年,他在單車環台期間不慎受傷,原本急於復原的心態反而加重傷勢,讓他不得不暫停訓練。這段時間他學會不再盲目追求效率,而是調整自己的節奏,將重心轉向化學奧林匹亞課程,轉而發展另一條路線,也讓他意識到,努力不必以極限為標準,適時放慢腳步、持續前進,也是通往成長的一種方式。他不仰賴熬夜來換取效率,而是依照事情的輕重緩急分配時間,保持彈性與專注,這樣的生活節奏讓他能在學業與興趣之間維持長久的投入。

在康橋的五年裡,隆翔積極參與各項菁英課程與多元課程,進一步拓展了他對團隊合作的認識。從登山、泳渡日月潭到單車環台,這些身體力行的經驗,不僅磨練意志,也讓他在與同儕的互動中學會傾聽與協調。他特別提到十二天的環台旅程,不只是體力的挑戰,更讓他與班上同學建立起深厚情誼,這份連結在學習之外也成為他高中生活最難忘的一部分。
即將前往美國南加州大學攻讀化學工程,隆翔已開始為未來做準備。他希望在大學階段補強電腦與AI相關技能,因為他觀察到,現代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越來越仰賴資訊科技。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應用AI進行分子預測的研究團隊,更讓隆翔確信,掌握科技工具將是未來投入專業領域不可或缺的能力。

談到給學弟妹的建議,他鼓勵大家不需要急著確定人生方向,而是可以先從有興趣的領域開始深入,過程中可能會越來越喜歡,也可能因此發現不適合再轉換。他認為關鍵在於持續嘗試與不輕言放棄,「很多時候,興趣不是一開始就有的,而是在做的過程中慢慢累積出來的」。
回望自己在康橋的學習歷程,李隆翔說,最值得肯定的是自己從未中斷對每一項投入的努力。無論是科展、音樂、擊劍還是學科學習,他始終維持穩定的節奏與真誠的態度,走出一條紮實的探索路徑。他知道,這條路不必急著走得快,但只要不停止前行,就會慢慢抵達想去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