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康橋國際學校秀岡校區的畢業生林又伃同學,在今年同時獲得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腦神經科學系(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)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系(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)的錄取。她的求學歷程彷彿是一場理性與感性的對話,在畫筆與數據之間,在思辨與實踐之中,穩健地走出屬於自己的方向。
從小熱愛繪畫,擅長速寫畫的又伃,曾一度認為自己的未來會朝藝術發展。然而,在她九年級時進行了一項關於病理學的個人專題,意外點燃她對理科的熱情。此後,她自學網站設計,打造了一個幫助青少年進行憂鬱傾向自我評估的互動平台,並融入自己的繪畫創作,美化網站內容。最終,她更將網站內容轉化為一本實體故事書,捐贈至偏鄉學校與心理機構。這段學習經歷讓她深刻體會,創作不必侷限於畫布之上,也可以成為一種溫柔而堅定的社會行動。

這樣的體悟,引領她逐步走向腦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學習之路。在11年級時,她選修AP課程的化學與生物,希望進一步探索腦神經運作與心理學理論,貼近那個讓她著迷的核心問題:「大腦是如何運作的?」。又伃表示,「我們不能用單一視角看待人的心理疾病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,應該從更多面向的角度理解與分析。」
如今,她同時獲得國際頂尖學府的神經科學與心理學雙重錄取,並決定前往倫敦大學學院專研心理學,正是她對課業努力的最好肯定。而在課餘時間,她的多元學習也屢獲佳績,包括「全國閱讀心得寫作比賽特優獎」、「2024年iGEM銀獎」以及「國際網界博覽會金獎與白金獎」等。對她而言,這些獎項並非終點,而是學習旅途中閃爍的光點,是一步步靠近理想的痕跡。

又伃的努力不僅止於自我成長。從八年級起,她便加入教導偏鄉小學生學英文的志工團隊,從剛開始加入的志工身分,一路做到副總召的位置。她每週固定抽出 30 分鐘時間,甚至在寒暑假期間也自發性地走入偏鄉,教導偏鄉小孩認識國際議題與國際文化。
「你們還會再來嗎?」曾有孩子這麼問她,而這句話也成了又伃持續投入的動力。她說:「我不希望自己成為來來去去的那種老師。」因此,她答應這群孩子們,即使無法常常到現場進行教學,但也會透過線上教學的模式,繼續陪伴孩子們提供學習資源。

在康橋的學習經歷中,又伃深刻理解到自律與反思的重要。她說道,「每升上一個年級,都不能氣餒。要懂得自我調整,投入更多時間,更認真面對內心真正想做的事。」而她也將所喜愛的畫畫、科學、志工與寫作,逐漸拼組出一條獨一無二且專屬於她的成長軌跡。
「我想成為能真正陪伴他人走過黑暗的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諮詢師,運用我所學的知識與理解,陪伴每一個人走出創傷記憶。」又伃表示。
林又伃的學習之路簡單卻深刻動人。在這個世界忙著追逐成功的標準答案時,她選擇以腦為筆、以心為紙,堅定地走出一條深入人心的道路—是選擇一條通往他人心靈深處的路。